头条推荐

齐鲁医药学院2025年诚聘海内外高层次人才

广安理工学院筹建处2025年诚聘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公告

东北电力大学2025年招聘公告

温州商学院2025年高层次人才招聘公告

南京工程学院2025年人才招聘公告

位置:首页 > 博士后招收 > 高校博士后招聘 >

南京医科大学药学院2025年招聘博士后公告

时间:2025-04-15来源:博士研究生招聘网

一、药学院简介

南京医科大学药学院成立于2002年,现有药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和药学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药学一级学科在新一轮学科评估中获B+等级,是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重要支撑学科、江苏省重点学科,入选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项目。药理学科为国家重点学科,药理学与毒理学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0.5‰,化学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药剂与药理学2021QS世界大学排名在独立设置医科大学中排名第一,药学学科进入2021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药学前10%。

学院现有中国工程院院士工作站1个,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3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5人、江苏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4人、江苏省“333工程”培养对象13人(含一层次1人、二层次2人)、江苏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江苏特聘教授5人、江苏特聘医学专家2人、江苏省双创人才4人、江苏高校“青蓝工程”培养对象9人、江苏省“最美高校辅导员”1人、江苏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1人。拥有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创新团队2个、江苏省“双创团队”1个、江苏省高校优秀科技创新团队1个、江苏高校“青蓝工程”优秀教学团队1个。

学院建有教育部心脑血管重大疾病医药基础研究创新中心、心脑血管重大疾病新靶标与转化研究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培育建设点、先声药业—南京医科大学转化医学与创新药物国家重点实验室联合研究中心、江苏省重大疾病药物靶标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工程中心、江苏省基因药物技术中心等科研平台,也是国家医学攻关产教融合疫苗研发创新平台共建单位之一。设有9个学系(化学系、临床药学系、临床药理学系、药物化学系、药物分析学系、药剂学系、核药学系、药品监管科学与药物经济学系、临床定量药理学系)、1个研究所(干细胞与神经再生研究所),建有江苏省药学综合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近年来学院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重大研究计划项目、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等,近两年平均科研经费突破4000万元。发表SCI论文年均50余篇,包括Science,Nat Med, Circulation, Neuron,European Heart Journal等国际权威刊物。授权的国内专利年均10余项。获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江苏省科技奖一等奖3项。

二、招收类型

 

博士后类型

说明

培养管理

师资

博士后

校本部

师资博士后

指人事关系在学校且工作地点在学校的博士后人员(含天元师资博士后)

学校统一考核管理,师资培养

 

附院

师资博士后

指人事关系在学校而工作地点在附属医院的博士后人员

名城创新

博士后

人事关系和工作地点均在宁外附属医院

博士后

在合作导师的指导下,从事创新性科学研究工作。不享受师资博士后待遇

学院考核管理

联合招收博士后

我校与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或与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联合招收的博士后

工作站或创新实践基地考核管理

三、招聘条件

1.博士后的申请者年龄应在35周岁以下、获得博士学位一般不超过3年。

2.申请师资博士后者近三年内学术成绩应达到以下要求之一:

(1)原则上以第一作者(排名第1)或通讯作者(含共同通讯)在南京医科大学高水平期刊(高水平5类及以上,以我校最新发布的版本为准)上发表至少1篇科研论著(高水平期刊目录详见https://kjc.njmu.edu.cn/2025/0117/c18603a279237/page.htm);

(2)主持省部级及以上科研项目;

(3)获得国家级科研成果奖励排名前5或省部级科研成果奖励排名前3。

3.天元博士后仅选拔培养本校拔尖创新人才,申请者须符合《南京医科大学天元师资博士后培育计划实施办法》(南医大校〔2023〕23 号)的相应条件。

4.本校博士毕业申请者原则上以第一作者(排名第1)在南京医科大学高水平期刊(高水平4类及以上,以我校最新发布的版本为准)发表至少1篇科研论著,考核通过后,可申请在其博士毕业同一个一级学科的流动站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

四、在站期限

博士后在站时间一般为2年,根据研究项目需要并结合博士后在站期间工作表现及业绩可在2-4年内灵活确定在站时间,最长不超过6年。

五、薪酬及其他待遇

1.年度总收入(在站2-6年均享受)

全职博士后在站期间按照国家、省和学校相关规定享受博士后工资及福利待遇(包含住房公积金、逐月住房补贴、社会保险及年金等),实行岗位绩效工资制度。根据博士后不同类型,享受相应待遇如下:

 

博士后类型

工作岗位

年度总收入

备注

叠加待遇

 

师资博士后

校本部

≥30万

在站2年内,工资及福利待遇由学校承担;对经批准延期的博士后,在站第3-6年的工资及福利待遇由合作导师与学校按照相关比例共同承担。

在年度总收入的基础上,入选“江苏省卓越博士后计划”、“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博士后国(境)外”交流项目等,国家或江苏省

资助叠加

发放。

 

附属医院

≥30万

工资及福利待遇均由医院承担。

 

姑苏学院、

泰州临床医学院、

常州医学中心、

无锡医学中心、

苏北临床医学研究院

≥40万

工资及福利待遇由相关学院承担。

 

博士后

校本部

≥22万

享受学校讲师待遇,在站2年内,工资及福利待遇所需费用由学校和合作导师各承担50%;对经学校批准延期的普博士后,在站第3-6年的工资及福利待遇由合作导师与学校按照相关比例共同承担。

 
 
 

联合招收

博士后

博士后工作站或创新实践基地

工资及福利待遇由博士后工作站或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承担

 
 
 

2.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倾斜政策

师资博士后在站期间可按照学校相关规定参加副高级特设岗位相应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受聘职务后,可享受副教授的薪酬待遇(仍享受博士后其他待遇)。

3.科研绩效

在站期间获得的科研项目及产生的科研成果,按学校科研津贴发放相关规定享受科研津贴,与校内教师同等待遇。

4.专项科研经费

学校对经批准延期满一年的校本部师资博士后,给予其合作导师10万/年的专项科研经费,用于支持博士后开展相关研究工作,专项科研经费最高额度20万元,按相关文件执行。南医名城创新博士后另行规定。

5.优先留校(院)

学校对在站期间工作优秀的博士后优先留校(院);对符合学校高层次引进人才条件的优秀博士后,可按人才引进政策直接予以引进。

6.申报项目

学校支持博士后以项目负责人身份申报各类项目。

六、招聘程序

1.个人申请

全年接受入站申请。申请者了解相关信息并联系合作导师,初步达成合作意向后,须登录中博士后网站进行网上填报,同时提交相应纸质材料至流动站设站学院。

2.资格审查及考核

(1)资格审查:流动站设站学院初审进站申请,并将通过初审的申请人信息及材料汇总至研究生院。

(2)进站考核等程序:研究生院统一组织(每年一般四次,初定3、6、9、12月)师资博士后申请者进站考核。流动站设站学院工作小组负责组织专家对普博士后申请者进行进站考核。如申请者通过考核,即可启动进站及体检等程序,同时学校人事处启动调档程序。

3.报批及入职手续

研究生院将拟聘博士后材料报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审批通过的,通知办理入职报到手续。全职博士后与学校签订事业单位聘用合同。

七、聘期任务和期满出站条件

1.博士后进站后须与学校签订《工作协议书》,由博士后、合作导师、所在学院共同拟定,协议中应明确在站期间的工作任务。

2.博士后期满出站条件:

(1)完成《工作协议书》所确定的研究任务;

(2)按照全国博士后管委会办公室规定的格式,完成《博士后研究报告》,并通过出站考核。

八、联系方式

联系人:老师,025-86869639。

Email:yxkb@njmu.edu.cn

通讯地址:南京市江宁区龙眠大道101号南京医科大学至诚楼药学院Y308。

南京医科大学药学院网址:http://yxy.njmu.edu.cn/

九、导师一览

药理学

1. 蒋建东教授

蒋建东,中国工程院院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基金委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教育部“首都劳动奖章”获得者,教育部优秀博士生导师,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曾任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院首任院长、中国医学科学院学部委员,Acta Pharmaceutical Sinica B杂志(SCI杂志,Q1区)主编和中国医药生物技术杂志(国家核心期刊)主编,长期从事药物研究,包括抗感染、抗肿瘤和抗糖脂代谢紊乱的新药研究,发表SCI论文270余篇,专利43项,转入企业3项。获国家(及省部)级奖4项、国际奖2项。牵头抗感染团队获国家基金委“微生物药物前沿问题”创新群体(牵头人),及国家新药重大专项“天然药物国家体系建设”(牵头人,2016-2020),创刊和主编Acta Pharmaceutical Sinica B(药学学报英文版)。

因推进在研国家级重点重大项目需要,现面向国内外公开招聘从事药理学、化学生物学、生物信息学、材料学、生物化学、生物物理学等药学学科交叉研究方向的博士后人才。

主要研究方向:

1.抗代谢性疾病新药研究;

2.抗病毒新药研究;

3.抗肿瘤新药研究;

4.重大脑疾病的靶标发现和新药研究。

Email:jiang.jdong@163.com

2.季勇教授

季勇,教授、博士生导师。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项目负责人、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主要从事心血管病理生理学和药理学研究,主持了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项目、重大研究计划集成项目、重大研究计划重点支持项目、重点项目、重点国际(地区)合作研究项目、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及卫健委四大慢病重大专项项目等17项,在Circulation、Eur Heart J、Cell Res、Circ Res、J Clin Invest、Nat Commun、PNAS等学术期刊上发表第一和通讯论文100余篇。以第一完成人身份获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一等奖(2016)、江苏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016,2021)、中华医学科技奖二等奖(2019)、中国侨界贡献奖(2020)、全国创新争先奖(2023)以及中国药学发展奖临床医药研究特别贡献奖(2023)。授权中国发明专利20件,国外发明专利3件。现担任教育部心脑血管重大疾病医药基础研究创新中心主任、中国农工民主党第十七届中央教育科技工作委员会主任、中国病理生理学会生物活性小分子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脂质与脂蛋白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黑龙江省医学会第九届理事会副会长等。

主要研究方向:

1.主动脉夹层、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血管损伤、心室重构等心血管疾病的病理生理分子机制及药物的防治;

2.活性气体信号分子NO及其介导的蛋白质巯基亚硝基化修饰在心血管疾病中的作用;

3.活性气体信号分子H2S及其介导的蛋白质巯基硫化修饰在心血管疾病中的作用。

Email:yongji@njmu.edu.cn

3.韩峰教授

韩峰,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医科大学药学院院长,教育部心脑血管重大疾病医药基础研究创新中心常务副主任、江苏省心脑血管重大疾病新靶标与转化研究重点实验室主任。兼任《Journal of Pharmacological Sciences》 副主编中国神经科学学会理事、中国神经科学会脑血管功能疾病分会主任委员、中国卒中学会新药研发与评价分会主任委员等。课题组主要围绕危害人类健康的神经精神疾病与心脑血管重大疾病,开展发病机制和药物靶标研究,关注神经血管单元信号组分间通讯规律,同时兼顾临床生物标志物发现及创新药物研发。作为项目负责人近年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重点国际合作研究项目、重大研究计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项目等。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江苏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和“双创人才”、江苏省优秀科技创新团队和“六大人才高峰”创新团队带头人。获教育部自然科学成果奖一等奖、中华医学科技奖三等奖、江苏省医学科学技术奖一等奖、江苏省教学成果二等奖等奖励。作为通讯作者,论文发表在Neuron、Molecular Psychiatry、Autophagy、J Exp Med、J Clin Invest、Signal Transduct Target Ther等杂志上。

因科研工作需要,现面向国内外公开招聘从事药学、人工智能、生物信息学、生物物理学等药学学科交叉研究方向的博士后人才。

主要研究方向:

1.脑血管及神经系统重大疾病发病机制及药物靶标研究;

2.脑疾病神经血管单元损伤机制及创新药物研究;

3.基于化学生物学的荧光示踪及药物机制研究;

4.基于结构生物学/药理学的药物靶标确证及转化;

5.临床药理学关键科学问题研究。

Email:fenghan169@njmu.edu.cn

4.刘妍教授

刘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教授,博士生导师,科技部重点研发专项首席科学家;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江苏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首届江苏青年女科学家、江苏省巾帼科技之星;入选江苏省双创人才、江苏省“333”工程培养对象和六大人才高峰等。刘妍博士于2011获复旦大学理学博士学位,在美国威斯康星大学从事5年的人多能干细胞定向分化与再生医学研究。研究成果发表于Nature Biotechnology、Nature Communication、Nature Protocol、The Journal of Clinical Investigation和Molecular Psychiatry等顶级期刊。担任中国神经科学学会神经干细胞和组织工程分会、神经发育与再生分会副主任委员等多项社会兼职。获中国、美国专利各1项。

主要研究方向:

建立人脑类器官模型与神经疾病研究

Email:yanliu@njmu.edu.cn

5.周其冈教授 

周其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医科大学科研院规划处处长,临床药理学系主任,江苏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入选江苏省青蓝工程、六大人才高峰团队等。周其冈教授于2013-2016年在美国克利夫兰医学中心从事博士后研究,目前担任Pharmacological Research杂志编委,主持国家自然基金5项。研究成果发表在JCI、Nature Protocols、Nature Medicine、Stem Cell Reports、JNS等期刊。担任中国药理学会神经精神委员会青年委员等,获得江苏省科技奖一等奖,获得专利若干项,发明的电子化抗抑郁药物自动检测仪已经推向市场,转化1000万余元。

主要研究方向:

1.基于蛋白蛋白相互作用分子靶点的抗抑郁药物、抗癫痫药物、抗衰老药物研发;

2.抑郁症、癫痫、衰老的分子机制和神经环路机制;

3.胶质细胞与神经元之间的细胞间通讯在抑郁症、癫痫、衰老中的作用研究。

Email:qigangzhou@njmu.edu.cn

6.陈宏山教授

陈宏山,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医科大学药学院副院长,江苏省心脑血管药物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江苏省特聘教授,江苏省特聘医学专家,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江苏省双创团队领军人才。中国病理生理学会生物活性小分子专业委员会秘书长。2008年至2016年,在美国康奈尔及爱因斯坦医学院学习工作。2017年初加入南京医科大学药学院江苏省心脑血管药物重点实验室。近年来在Circulation、European Heart Journal、Cell Research、Molecular Cell、Nature Structural and Molecular Biology、Nature Protocols、Acta Pharmaceutica Sinica B、Cancer Research等国际知名杂志上发表多项代表性成果。承担多项课题。

主要研究方向:心血管及衰老表观遗传学机制及药物开发。

Email:hongshanchen@njmu.edu.cn

7.罗春霞教授

罗春霞,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卒中学会转化医学分会委员,中国卒中学会新药研发与评价分会委员。主要从事重大神经精神类疾病治疗的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在脑卒中、抑郁症、焦虑症等疾病的病理机制探寻和源头创新药物研发方面取得系列成果,相关学术论文发表于Nat Med、Nat Commun、PNAS、APSB等国际著名期刊,参与研发的针对全新靶点抗脑卒中Ⅰ类新药进入Ⅲ期临床试验。主持及完成国家优秀青年基金、江苏省杰出青年基金等,作为骨干(PI)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慢病重点专项子课题、脑科学与类脑研究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子课题。入选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培养计划、“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第三层次培养对象,获江苏省第十三届优秀青年科技奖、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二等奖(第二完成人)和江苏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排名第二)。

主要研究方向:

1.神经精神类疾病病理机制和药物靶标研究;

进站后主要从事抑郁症的病理机制和快速抗抑郁新靶标研究。要求具有药理学和神经生物学的知识背景,从事过相关科学研究工作;能够独立开展抑郁样动物行为检测、离体和在体电生理记录、钙记录、光遗传学和化学遗传学等实验,并掌握常规分子生物学技术、神经形态学标记和分析方法等。

2.神经精神类疾病小分子药物研究。

进站后主要从事针对快速抗抑郁新靶标的小分子药物研究。要求具有药物化学和药理学的知识背景,从事过相关科学研究工作;针对离子通道等特定靶点,结合人工智能或计算机辅助,能够独立开展小分子药物设计、合成、构效关系分析和结构优化等工作。

Email:chunxialuo@njmu.edu.cn

8.马腾飞教授

马腾飞,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医科大学药物依赖及戒断转化医学研究中心主任,现代毒理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PI,江苏特聘教授,江苏省防范毒品滥用专家组成员。长期从事神经药理学研究,2014-2018年在美国德克萨斯A&M大学从事酒精等药物成瘾神经元环路机制及药物干预等相关研究。近年来发表SCI学术论文50余篇,收录在Nature Neuroscience, Journal of Clinical Investigation (JCI), Biological Psychiatry等国际期刊。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承担江苏省“双创团队”,司法部司法行政戒毒优势教育戒治等项目,主持省级教育研究课题、省级一流课程、参编省级“十四五”规划教材,获得市厅级科技进步奖二项。目前担任中国毒理学会药物依赖性专委会委员、中国药物滥用防治协会成瘾与脑科学分会委员、中国药理学会神经精神药理学专委会委员、中国生理学会中医与脑稳态专委会委员、江苏省老年医学学会麻醉学分会常务委员。Neuropharmacology and Therapy期刊编委。

主要研究方向:

1.药物成瘾神经环路机制及治疗策略研究;

2.突触可塑性机制及其在神经系统性疾病中的作用;

3.创新药物研发与传统中医药机制探索。

Email:tfma@njmu.edu.cn

9.高原青教授

高原青,教授,博士生导师。于2015年美国辛辛那提大学神经科学专业博士毕业。2012-2015年在德国慕尼黑亥姆霍兹研究所糖尿病与肥胖分所从事代谢疾病的中枢调控机制研究。2015-2017年在荷兰阿姆斯特丹医学中心从事下丘脑小胶质细胞与系统代谢控制的关系研究。2017年底回国,作为高层次引进人才受聘于江苏省心脑血管药物重点实验室,主要研究代谢疾病的中枢调控机制与小胶质细胞参与的调控过程,研究成果发表在Molecular Psychiatry、Cell Reports、Diabetes、Glia等国际知名杂志上。

主要研究方向:

1.小胶质细胞介导的代谢免疫炎症、突触修剪与神经发育;

2.中枢糖脂代谢、转运与中枢感应机制;

3.下丘脑与外周器官之间的应答机制。

Email:yuanqinggao@njmu.edu.cn

 

临床药学

1.陈芸教授

陈芸,教授,博士生导师,药学院教授。南京医科大学国际教育学院院长、国际合作与交流处处长、港澳台办公室主任、生殖医学和子代健康全国重点实验室、苏州南医大创新中心教授。2008年被南京医科大学作为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担任药学院临床药学学术带头人。2017年成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019年获得中华医学会青年科技奖,并曾入选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以及南京市高层次人才等。先后主持国际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面上基金等十余项,以通讯作者在Nature Communications、Nature Cell Biology,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Small、Chemical Science、Analytical Chemistry等高水平期刊上发表论文60余篇,授权专利多项。近年来研究成果先后获得中华医学科技奖青年科技奖、江苏省高等学校科学技术研究成果奖、江苏医学科技奖等省、部级奖励4项。

主要研究方向:质谱检测/多组学研究/单细胞研究。

Email:ychen@njmu.edu.cn

2.李歆教授

李歆,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医科大学药学院副院长,医政学院互聘教授,公共卫生学院全球健康中心PI。兼任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药物经济学专委会常务委员、江苏省卫生经济学会药物经济学专委会主任委员、江苏省药学会药学服务专委会副主任委员、江苏省医疗保障研究会理事、江苏省药师协会常务理事、江苏省研究型医院学会精益化用药研究与转化专业委员会委员、南京药学会药事管理专业委员会委员等。目前担任SCI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linical Pharmacy》和《Clinical Drug Investiagtion》编委、国内核心期刊《医药导报》、《医学与社会》、《中国药物警戒》和《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等编委。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管理学部项目3项、江苏省科技厅软科学项目2项、美国中华医学基金会CMB-OC项目1项以及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委托的横向课题20余项。近年来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SSCI/SCI期刊发表了50余篇学术论文,主编2部学术专著,撰写的政策研究报告曾获得省级领导批示。

主要研究方向:

1.药物政策评估与优化;

2.药物经济学评价;

3.临床药学服务管理策略;

4.健康政策与管理。

Email:xinli@njmu.edu.cn

3.赵宸教授

赵宸,教授、博士生导师;荣获2023年度“江苏青年五四奖章”,入选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江苏特聘医学专家,江苏卫生创新团队。本科毕业于华盛顿圣路易斯大学,博士毕业于约翰霍普金斯医学院生物医学工程系,主要开发疾病-药物研究与临床试验中的QSP/定量系统药理建模技术。近年来在疾病-药物转化建模方向发表高水平论文20余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美国心脏协会基金、多个药物研发QSP合作项目等,并作为骨干/子课题负责人参与承担各类省市级重大课题等10余项。担任《Current Opinion in Pharmacology》《Current Research in Pharmacology and Drug Discovery》《中国药学杂志》《药学进展》等多个期刊编委,参与编写CDE药物研发技术指导原则。荣获约翰霍普金斯医学院2020年度青年研究者奖,长期担任美中医药开发协会(SAPA)总会执行理事。现任中国生物医药产业链创新转化联合体副秘书长,江苏省药学会模型引导药物研发专委会主委,江苏省药学会药物临床评价研究专委会副主委,中国药理学会定量药理专委会委员,中国医药创新促进会医药数字化及创新疗法专委会委员,江苏省药物研究与开发协会理事,DIA中国临床药理工作组成员等。

主要研究方向:围绕疾病与新药研发开展定量系统药理学以及系统生物学的机理性数学建模模拟及相关转化研究。

Email:chenzhao22@njmu.edu.cn

4.方丹君教授

方丹君,教授,博士生导师。2010年毕业于美国凯斯西储大学化学系,获博士学位,期间从事单细胞电化学相关科研工作。2011年作为高层次引进人才受聘于南京医科大学药学院临床药学系。科研方向包括:构建微纳电化学、电致化学发光等快速、高通量分析平台,对单细胞中生物分子进行特异性定性定量分析及成像,从而为相关疾病的早期诊断、药物研发等提供有效的生物学信息。教学主讲课程包括:基础化学、临床药学英语、医学英语。

主要研究方向:单细胞电化学分析。

Email:djf@njmu.edu.cn

 

药物分析学

1.方一民教授

方一民,教授,博士生导师。高层次引进人才,主要研究方向为光学显微成像与纳米酶活性精准调控。面向临床问题,采用医工交叉新技术搭建医药研究光学检测平台;发展新型的纳米酶活性调控方法,实现疾病的精准治疗。2022年入选江苏省333人才培养工程(第三层次)。目前已发表SCI论文40余篇,其中以第一作者或者通讯在Proc Natl Acad Sci USA、J Am Chem Soc、Angew Chem Int Ed、Acc Chem Res、Adv Funct Mater、Small、Chem Sci、Chem Eng J、Carbon、ACS App Mater Interf和Anal Chem等国际一流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20余篇。主持的科研项目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项)和青年基金项目;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及重点项目子课题,南京医科大学高层次引进人才启动基金,南京医科大学优青培育项目。

主要研究方向:光学显微成像和纳米酶活性精准调控。

Email:yfang@njmu.edu.cn

 

药物化学

1.冯锋教授

冯锋,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南京医科大学副校长,兼任中国中药协会中药新技术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教育部药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江苏省优秀科技创新团队、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天然产物分离工程研发中心、神经退行性疾病药物研发工程中心负责人。主要从事基于天然药物活性成分的药物发现、结构修饰,以及以提高天然产物成药性为导向的功能材料设计等研究。承担“十二五”重大科技专项新药研制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等省部级以上课题十余项。获江苏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及江苏省教学成果一等奖。

主要研究方向:

1.天然药物化学;

2.药物设计、合成与作用机制研究。

Email:fengfeng@njmu.edu.cn

2.陈勋教授

陈勋,现为南京医科大学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人工智能辅助药物研发平台主任,江苏省生物信息协会(筹)理事。2023年入选国家级青年人才项目。博士从师于蛋白质折叠领域奠基人,美国科学院院士Peter Wolynes, 博后在生物物理研究中心和美国科学院院士Peter Wolynes、Jose Onuchic合作。主要从事结合第一性原理和人工智能的疾病多尺度时空机制和精准干预的理论研究。发展了多尺度分子动力学模型并提出能量挫折指数的计算范式,突破了现有药物设计中静态靶标的局限性,拓宽了疾病机制和药物发现的边界。近年以第一作者科研成果发表在Proc.Natl.Acad.Sci. U.S.A、J. Am. Chem. Soc等本领域国际顶尖学术期刊5篇。被邀请担任J.Chem.Phys、J. Phys. Chem. B、J. Biol. Chem等杂志的审稿,连续获得了Harry B. Weiser Research、John L. Margrave Thesis Award

主要研究方向:

1.聚焦AI与第一性原理的深度融合,构建具备物理可解释性和泛化能力的多尺度分子动力学模拟平台.

  2.构建适用于多类型药物的AI辅助设计框架:开发面向小分子、分子胶、多肽、抗体及疫苗等不同类型候选药物的AI设计方法。

  3.依托AI驱动的多尺度模拟与系统生物学分析,解析重大脑疾病等复杂系统的分子机制,识别新型药物作用机制与结构性和功能性靶点,为前沿疗法(如蛋白降解、分子伴侣调节、PPI干扰、Car-T等)提供理论支撑 

  Email:chenxun@njmu.edu.cn

 

药剂学

1.徐华娥教授

徐华娥,南京医科大学高层次引进人才、校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江苏省“333”工程培养对象,南京医科大学药学院药剂学系主任。课题组依托南京医科大学药学院及多家附属医院,主要研究基于肿瘤、心脑血管等重大疾病,运用仿生、透皮、高分子等生物材料构建新型递送体系进行基因、疫苗、药物等基础与临床相关研究。近年来发表SCI论文60余篇,累计影响因子超过320。其中作为第一或通讯作者在权威期刊Adv Mater、Adv Funct Mater、Biomaterials、Adv Sci、Coordin Chem Rev、ACS Appl Mater Interfaces、Mater Today Bio等杂志上发表多篇文章。迄今为止,根据Google Scholar统计分析,文章总被引频次近2500次,近5年被引频次1295次,单篇最高被引近282次,H指数27。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项,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及青年基金一审专家。任多个本领域同行评议杂志的审稿人,任Current Drug Delivery编委、AJPS青年编委等。现任中国抗癌协会纳米肿瘤学分会专委会委员、中国复合材料学会生物复合材料分会委员、中国药学会智能药物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江苏省抗癌协会整合肿瘤学专业委员会常委、江苏省药学会医院药学专业委员会委员、江苏省中医药学会理事会理事等学术任职。

课题组长期与业内知名团队合作,联合培养博后、研究生等,与学校附属医院均有紧密合作交流,可为博后提供更好的科研及临床转化平台支持。

博士后要求:

1.工作踏实勤奋,责任心强,对科研工作有极大的热情和探索精神,具有良好的学术道德和严谨的科学态度,拥有团队协作意识及创新能力,能很好地协助课题负责人各项工作;

2.具有材料、药学、肿瘤免疫或生物等相关博士学位;

3.具有较强的英语阅读能力和英语写作能力,具备独立分析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独立开展研究工作,能够独立承担科研课题,具有较强的科研潜力,以第一作者或者通讯作者在知名期刊上发表过文章。

主要研究方向:

1.基于肿瘤、心脑重大疾病的智能药物、基因、疫苗等递送体系的开发及应用;

2.新型高端制剂如透皮制剂、凝胶制剂、脂质体等创新药物研发。

Email:xuhuae@njmu.edu.cn

2.代文龙教授

代文龙,江苏省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医科大学国家疫苗创新平台,载体策略与疫苗学课题组负责人。2010年本科毕业于中国药科大学,2019年在中国科学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获得微生物学博士学位,从事肠道病毒疫苗和治疗性单抗的开发、以及单抗中和作用机制研究。2019年至2021年先后在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基因治疗中心(2019-2023),和耶鲁大学系统生物学研究所(2021-2023),从事病毒载体疫苗与免疫学博士后研究,开展基于腺相关病毒(AAV)、腺病毒(AdV)等载体的病毒疫苗和肿瘤疫苗研究工作。2023年8月作为高层次引进人才,以教授、博士生导师身份全职加入南京医科大学药学院迄今,已在疫苗领域的Cell Host & Microbe、Nature Communications、Molecular Therapy、Emerging Microbes & Infections等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15篇。代表性成果有,全球首个AAV载体新冠疫苗开发、肠道病毒病毒样颗粒疫苗和中和性单克隆抗体的开发。其创新性研究成果,兼具理论创新意义和产业开发前景,已经完成中试产业化研究,实现专利转化。

主要研究方向:

1.基于细小病毒科疫苗载体的开发;

2.非病毒性疫苗载体平台的开发;

3.建立佐剂筛选报告细胞系,筛选载体疫苗核酸类佐剂,并完成小鼠模型上的佐剂活性验证;

4.基于植物病毒、噬菌体等非人源病毒,开发全新的人用或兽用病毒性疫苗载体。

Email:wenlong.dai@njmu.edu.cn

3.辛洪亮教授

辛洪亮,教授,博士生导师,江苏省杰出青年基金和江苏省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现任南京医科大学药学院综合实验室(江苏省药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主任。入选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第二层次),江苏省“青蓝工程” 中青年学术带头人,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 高层次人才,江苏省“双创计划”(科技副总),南京医科大学优秀中青年学科(学术)带头人。目前兼任中国药学会药剂学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中国中药协会新技术专委会副秘书长,江苏省药剂专业委员会委员,A PSB,AJPS,CCL等杂志青年编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通讯评审专家,江苏省、广东省、上海市,北京市,重庆市等科技评审专家。

近年来,主要围绕脑胶质瘤、脑卒中、AD及PD等脑部重大疾病,聚焦中枢神经系统智能化药物递送策略及其载体设计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江苏省杰青、优青等各类纵向课题及横向课题十余项,在Advanced Materials, ACS Nano, Biomaterials, Journal of Controlled Release等国际著名专业期刊发表高水平论文三十余篇,总引用4300余次,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5项,已授权发明专利9项,专利转让3项。

因课题组科研工作需要,现面向国内外公开招聘从事药剂学、高分子材料科学、微纳科学技术、免疫学、生物化学、神经科学等交叉研究方向的博士后。

主要研究方向:

1.靶向智能药物递送系统设计与评价;

2.仿生药物载体设计及其在重大疾病中的应用研究;

3.克服体内生物屏障的生物大分子(如蛋白、mRNA疫苗等)递送系统设计及应用研究。

E-mail:xhl@njmu.edu.cn

4.霍达教授

霍达,教授,博士生导师,江苏特聘教授(2020)。本科(2010)及博士(2015)毕业于南京大学现代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导师胡勇教授。2015-2019于佐治亚理工学院完博士后研究,合作导师夏幼南教授,2019年加盟南京医科大学药学院药物化学系。第一作者(含共同第一)及通讯作者身份发表学术论文多篇,含Nature Communications 2篇,Advanced Materials 2篇,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 2篇,JACS, Nano Letters, ACS Nano, Chemical Reviews各1篇,Biomaterials 6篇。因课题组发展需要,现诚聘海内外博士研究生加盟课题组围绕上述研究领域共同开展研究,拟聘用研究人员应当对科研探索具有一定热情,同时应当至少具备如下所述研究背景之中的一种:细胞器动态分析,超分辨成像,贵金属结构/晶相控制合成,蛋白冠分析。课题组将为入选申请人未来开展研究提供必要的经费以及硬件支持,同时协助申请国家以及省级青年基金项目等。

主要研究方向:

1.纳米颗粒物生物分子凝聚物研究;

2.基于类器官模型的纳米材料细胞生物学研究;

3.基于代谢重编程和衰老靶向的纳米药物研究。

Email:huoda@njmu.edu.cn

5.李玲玲教授

李玲玲,教授,博士生导师。2011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分析化学专业,获理学博士学位。2019年3月作为高层次引进人才受聘于南京医科大学药学院药剂学系。主要研究方向为光/电纳米材料的生物医学应用,以新型光/电功能纳米材料为工具,围绕生物医学领域的相关科学问题开展研究,包括:1.功能纳米材料的制备;2.光/电纳米生物传感;3.智能纳米药物递送系统。近年来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身份发表SCI学术论文20余篇,收录在Chem. Soc. Rev.、Adv.Funct. Mate.、Nano Today、ACS Appl. Mater.Interfaces、Anal. Chem.等国际学术期刊上,累计影响因子>150,总被引次数>2300,其中包括6篇ESI高被引论文。

主要研究方向:

1.光/电功能纳米材料制备;

2.纳米电化学;

3.诊疗一体化纳米药物载体。

Email:lill@njmu.edu.cn

6.徐霄教授

徐霄,教授,博士生导师。2016年本科毕业于中国药科大学药学理科基地班。2021年博士毕业于中国药科大学药剂学专业,师从莫然教授,从事蛋白和核酸类药物递送载体的开发,用于难治性疾病(心血管疾病、肿瘤等)的治疗。2021年至2024年在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医学院从事核酸类药物递送载体的研究,用于肿瘤和花生过敏的治疗。2024年12月作为高层次引进人才,以教授、博士生导师身份全职加入南京医科大学药学院工作至今。已在药物递送相关领域的Science Advances、ACS Nano、Nano Letters、Advanced Science等国际学术期刊发表论文19篇。

因课题组科研工作需要,现面向国内外公开招聘从事药剂学、高分子材料科学、免疫学、生物信息学等交叉研究方向的博士后。申请人应具备较强的责任心和较高的学术热情,在核酸药物的开发、有机合成、脂质纳米粒、免疫疗法和人工智能等方向有较强的学术研究背景。课题组将为入选申请人未来开展研究提供必要的经费以及硬件支持,同时协助申请国家以及省级青年基金项目等。

主要研究方向:

1.核酸类药物递送系统的开发及疫苗的研发;

2.药用高分子材料的合成及其在药物递送领域的研究;

3.借助人工智能筛选高效安全的递送载体。

Email:xxu@njmu.edu,cn

信息来源于网络,如有变更请以原发布者为准。

来源链接:

https://yxy.njmu.edu.cn/2025/0408/c1886a283228/page.htm

(责任编辑:shenqian)

更多信息,请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博士研究生招聘网官方微信(微信号:job100zp)与官方微博。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Top